鲁迅在《阿Q正传》中专门通过第一章序,让读者知道,阿Q是个姓、名和籍贯都模糊不清的人。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对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和烘托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呢?
阿Q这个名字表明了什么“看他得瑟的,估计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句话是在批评人,得意得连自己的祖宗都忘记了吧。
还真有这么一个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确定的人,他就是阿Q。不同的是,不是阿Q自己得瑟得忘记了姓赵,而是有人认为他没有这姓赵的资格。
姓是与生俱来的,怎么能没有这资格呢?这从何谈起?从赵太爷的霸姓谈起。
本来阿Q似乎姓赵,可是这姓竟然冲撞了赵太爷的姓,毕竟天下姓赵是一家么。“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赵太爷气愤地打了阿Q一嘴巴,骂道:“你哪里配姓赵!”
大家也都这么认为:你说这阿Q姓什么不好,偏偏与赵太爷同姓,也不撒泡尿照照,“赵”也是他这样的虫豸能姓的?
阿Q竟也没有了抗辩的底气。从此,大家就不知道阿Q姓什么了。
阿Q不但没有姓,还没有名。大家都叫他阿Quei,这Quei又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只好把他的名字写成阿Q。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终老家乡。没姓没名的阿Q竟然连籍贯都是不清楚的。唯一确切的就是这个阿猫阿狗的“阿”字。
赵太爷是绝对不可能叫阿什么的。阿Q这个姓名,直接表明了卑微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赵太爷说阿Q不配姓赵?赵姓,在鲁迅的笔下就代表封建礼教的携掣者。比如还有《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风波》中的赵七爷等。
赵太爷是什么人?那是上层贵族阶层。阿Q是什么人?底层低贱百姓。卑微的阿Q怎么能和高贵的赵太爷同姓呢?这不是有损赵太爷赵姓的荣光吗?岂能相容。
不只是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两千多年,中国的姓氏本身就代表着等级身份。
在上古、春秋时代,姓氏不是人人都有,有即高贵,无则低贱。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氏,但贵族和平民不同姓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直至安史之乱之后,姓氏的身份等级才逐渐萎缩。至清末民初,随着等级制度的崩溃,姓氏最终丧失了等级区别。
不幸的是,阿Q生活的清末民初,等级制度还没有彻底瓦解,姓氏等级仍然残留,在赵太爷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上下、贵贱、尊卑有别,怎么能允许“赵”这么尊贵的姓氏出现在阿Q这种低贱的人身上呢?他根本就不配。
在《阿Q正传》开篇,鲁迅就借助阿Q卑微的名字和赵太爷的霸姓行为,以小见大,反映出清末宣统三年,封建礼教仍然盘桓在社会生活中,以垂死挣扎之状,依旧愚弄着民众的精神,麻木着国民众的心灵。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消灭封建礼教,人才能从精神桎梏中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