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主要有四个阶段,主要预测本身的文化(Heritage culture)与新的文化(Host culture)的相互影响。
根据涵化模型,人们最初会先有(1)蜜月期,然后会有(2)过渡期,即文化冲击。不过之后,人们会开始(3)适应[1](虚线示也会有人讨厌新文化)。而(4)则指一些人们再回到自己地方,对旧文化的再适应[2]。
蜜月期
编辑
在这个阶段,新文化和旧文化之间的差别之处 会迸发出浪漫的火花。例如,初到一个新的国家,人们可能会爱上这里的新奇的食物、生活的节奏、还有当地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这最初的几周内,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新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人们会和那些讲着当地语言的并且对外国人十分有礼貌的当地人愉快地交流。 就像大多数蜜月一样,这样的阶段最终会告一段落[3]。
过渡期
编辑
一段时间之后(大约三个月,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同),新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渐渐越来越明显,进而会产生很多焦虑。随着各种困难带来的挫败感和持续经历不愉快的事情带来的愤怒,新文化的兴奋感最终会消失殆尽。这最终会导致人们对新文化产生抵制情绪。
在这个阶段,体验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活在异国的不便——主要体现在对于语言,交通,购物,饮食等等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上。因此体验者会在心理上受挫败感。对于“新家”和“旧家”都有说不清的矛盾心态。对于新家,体验者有着排斥和冷眼相待的心态。比如说,总是刻意扭曲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潜意识的对当地人产生种族偏见。对于“旧家”,也因为有种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以至于与之前的关系网络脱节。在这个阶段,体验者容易抑郁。
此阶段最终要的变化是沟通:人们在适应一个新文化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和见不到熟悉的人而感到孤独、想家。
例如,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时,可能会:
思乡
竭力地躲开那些自己不适应的公众场合。
身体不适,睡眠不安。
精神压抑,感觉无助。
对他国文化抱有敌对情绪。如不喜欢、不习惯他国礼仪(如礼节性拥抱)。
调整期
编辑
同样的,一段时间之后(通常6-12个月),人们慢慢地熟悉了新的文化,并且形成了新的日常生活习惯。他们知道在现阶段应该期待的是什么,并且现在的国家并不像最开始感觉的那么新奇特。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基本的生活,并且日常生活变得“正常”起来。他们开始慢慢地寻找解决文化困难的方法,并且积极地接受这个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慢慢地在人们心中形成,并且对文化消极的举动和反应正在慢慢减少。
适应/融入期
编辑
最终阶段是人们能够完全地融入进新文化,并且感到很舒适愉快。最终阶段不是指全部人生的最终阶段,人们总是在会在各种新文化的初期感到冲击,比如口音、语言。
经历了低潮一般的挣扎期,体验者开始逐渐接受了新环境和新的思维方式。他/她可以意识到其实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当他站在一个新的文化和历史的视角看问题,穿着当地人的鞋走当地的路时,他/她对于在第二阶段产生的偏见逐渐消除。同时,语言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加强也会让受到文化冲击的体验者更加自信起来。最后,体验者能够为“新家”作贡献也被“新家”的成员所接受。这样就开始了建立新生活的良好周期。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自我定义为多元化人,因为他们能够同时从多个文化背景出发看待,解释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