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喝酒时,或者在文学作品中,常常遇到到一个成语——酩酊大醉,它形容人醉得很厉害,甚至不省人事。但你知道吗?“酩酊”的读音,竟然是很多人都会读错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词语。
“酩酊”这个词,正确的读音应该是【mǐng dǐng】,而不是常见的【míng dīng】!
“酩酊大醉”用来形容一个人醉得非常厉害,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昏昏沉沉,甚至有些胡言乱语的状态。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句话:“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意思是到了傍晚时分,喝得酩酊大醉的酒客已经没有任何意识,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
酩(mǐng):这个字来自“酉”和“名”组成。酉在古代是表示酒的象形字,象征着酒坛,而“名”表达的是“叫唤、说话”的意思。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意味着醉酒之后失控、胡言乱语的状态。
酊(dǐng):这个字的构成也是形声字,左边是“酉”字旁,表示与酒相关,右边是“丁”,代表声音。古人认为酊就像是一个倒酒的容器,醉得人就像是被钉子钉住了一样,烂醉如泥、无法自拔。
两个字合在一起,“酩酊”便是形容一个人醉得极为厉害,无法自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酒文化”,而在这文化中,诗人们可谓是无酒不欢。酒不仅是宴席上的必备之物,更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和抒发情感的载体。所以,“酩酊”二字在古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成为形容醉态的经典表达。
其中,诗仙李白在诗中提到:“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所称的高阳池边的小饮,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饮酒,只有我李白的酩酊醉态,才是无法相比的豪放与洒脱。这一番话,透露出李白一贯的豪情与洒脱,酒对于他来说,早已不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抒发情怀的载体。
另一位“诗鬼”李贺,也在他的诗中提到:“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句诗意在劝诫别人纵情喝酒,直到酩酊大醉为止。他用刘伶——古代著名的酒鬼,作为象征,调侃地说,酒喝光了,连刘伶的坟上都没酒可洒了。这种狂放不羁的气息,正是李贺诗作的典型风格。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酒的喜爱,更深刻体现了酒在他们生活与诗意世界中的独特地位。
另外,在一些古典名著里也常见到“酩酊大醉”这个成语。比如《初刻拍案惊奇》里提到:“一面分付行童,整备夜饭款待,看他奉承殷勤相劝,把徽商灌得酩酊大醉。” 这里用“酩酊大醉”来形容商人喝得无法自持,醉得一塌糊涂。
在《水浒全传》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不两个时辰,把李逵灌得酩酊大醉,立脚不住。”这里,李逵被灌得醉得不能站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酩酊大醉”这一状态。
“酩酊”一词,现代已经广泛用来文雅地形容醉酒的状态,但它的正确读音和字义很多人并不清楚。正在读此文章的你,之前读作【dīng】还是【dǐng】,请在评论区回复。